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行為盲點篇 - 你為錢工作?還是錢為你工作?

 

大學畢業後,小陳在家人建議下苦讀通過普考,取得公務員資格。在外人眼中是擁有鐵飯碗的幸運兒,但是他卻經常是一張撲克臉,鮮少有笑容。

小陳覺得自己不快樂的原因有二:因為他當了五年的公務員,幾乎都在同一機構,工作內容也幾乎沒有變動。雖然公務員有終身俸,但只要想到為了一份薪水,還要再過25年一成不變的生活,不免心生憂鬱。

除此之外,小陳唯一的嗜好就是看電視或上網蒐集股市投資訊息,期待靠股票投資賺大錢,就能提早退休。只是他並非專業投資人,選股都是聽各路明牌,結果總是賺少賠多,因此心情也隨著股市漲跌波動起伏。



對小陳而言,工作是為了賺錢,賺錢是為了投資,卻沒有帶來快樂的生活,讓小陳想問究竟工作和金錢的意義是什麼?



【富觀念】快樂來自於人心,善用金錢才有價值



公教人員是上班族中最有機會達到財富自由的族群,因為擁有穩定的薪資收入,不用擔心工作轉換可能造成收入改變,只要能夠徹底執行,應該都可順利達成中長期的理財規劃目標。

只是「理財要先理心」,小陳應該想想賺錢的目的是什麼?金錢累積的財富,可以創造有形的資產,但是妥善運用金錢過好生活,卻能創造無形的價值。例如假日到處旅遊、嘗試不同休閒娛樂,雖然會有花費,但是產生的滿足感和快樂,會讓人覺得工作賺錢是值得的。或是,花錢去參加專業投資的教學課程,好好瞭解股票投資的「眉角」,不但可以增加專業知識,解開打開投資的盲點,順利賺到財富。

美國諺語說「做對的事,不如把事情做對」,追求財富有各種方式,但是觀念對了,方法就會對,人生才會因此富足。


規劃迷思篇 - 貿然追夢,不妨先寫下築夢清單


早婚的阿紅有三個小孩,大女兒已經開始工作,二女兒和小兒子則分別就讀大學和高中。當軍人的先生多年前因為意外不幸過世後,頓失依靠的阿紅人生觀也因此改變,覺得應該把握當下,積極逐夢。

所以,熱愛廚藝的她,開過餐廳、做過不少生意,只是最後都失敗收場,還背負了不少債務。幸運的是,阿紅後來有分穩定的工作,再加上先生的終身撫卹金,基本生活不成問題,而她的工作薪資則是拿去分期償還債務。這些年,孩子長大自立,債務也減輕,阿紅仍有一串夢想,包括:重回校園當大學生、買房子、出國旅遊以及投資手工釀酒生意賺錢、存退休金等。

只是攤開餘額不到六位數的存摺,阿紅的滿腦美夢,就會被經濟壓力敲醒,難道「沒錢只能夢無望」嗎?



【富觀念】列出優先順序,逐夢踏實



設定理財目標有兩種方法:「目標順序法」和「目標並進法」。對於像阿紅一樣,沒有足夠儲蓄、也擔心自己沒有太多時間的人而言,適合採取「目標順序法」,也就是先盤點資產狀況,再將將腦中夢想,變成具體清單,註明「達成時間」「需要金額」,在這個整理的過程中,排列出優先順序。先從需要金額最少、最可能達成的目標先著手規劃,一旦初步達成,會激發潛在的成就動機,往第二個、第三個目標積極邁進。

至於目標並進法,適合仍有充裕準備時間、收入穩定的人,依照清單內容將收入分成不同比例存入「夢想撲滿」裡,有紀律地執行,逐步實現。

俗諺說:「人因夢想而偉大」,不妨拿出紙筆寫下夢想清單,再看看存摺,訂定圓夢計畫,相信你的人生會因此而大不同。

規劃迷思篇 - 不敢生是因為怕養不起小孩?

 

擔任警察的陳先生與在高中任教的陳太太,兩人結婚多年,已經有一個三歲女兒。最近政府鼓勵生育,陳先生夫妻也開始計畫在添一個寶寶,給女兒作伴。



重視教育的陳太太一直希望可以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環境,甚至希望有機會可以帶孩子一起出國念書。但是他們擔心如果多生一個孩子,生活開銷大幅增加,而且供應兩個孩子出國念書,教育基金等於倍增。

雖然他們是雙薪家庭,但是想買屋置產又想存退休金的他們,一想到多生一個孩子,恐怕就要縮衣節食,犧牲生活品質,擔心多一個孩子就多一份經濟壓力。但是多生孩子真的就「養不起」嗎?



【富觀念】量力而為,一定養得起



報章媒體估算養一個小孩從呱呱墜地,到大學畢業需要準備的「子女教育基金」至少要從500萬元起跳,如果希望孩子未來攻讀研究所或出國留學,則要多準備300萬元。因此家中有第二個孩子,不但日常開銷倍增,教育基金也要加倍準備,不免擔心養不起孩子的未來。

子女教育基金是家庭理財規劃中的一部份,只是準備金額的多寡,往往由父母的「想要」來決定,未必是孩子的「需要」。例如孩子才滿三足歲,就讀美語幼稚園,希望孩子從小能說英語,或是安排各種才藝課程,希望孩子多才多藝。只是昂貴學費花費大半薪水,不但影響生活品質,也排擠了其他理財目標,未必最適當的理財規劃。

因此在規劃教育基金時,不妨先想想哪些費用是「必要」(例如公立小學的學雜費)、哪些是「需要」(雙薪家庭不免會有安親班費用),哪些是「想要」(才藝班花費、寒暑假遊學、出國留學等),如果能夠先釐清這些費用的需要程度,再評估自己的荷包,量力而為,會發現子女教育基金並不是天文數字,不需要過度擔心,多生養一個孩子只會替人生帶來無價的甜蜜負荷。


規劃與迷思 - 買外幣

外幣存款匯差、利差都好賺?
 

在小學任教的Alice是標準「逐利而居」的定存族,喜歡挑利息比較高的銀行往來。只是過去10年,新台幣定存利息平均只有2%,甚至金融海嘯時,利率還低到1%,讓Alice覺得定存都賺不了錢。

從不買股票、不買基金、自認為很保守的Alice就在「高利存款」的誘因下,將百萬台幣轉存美元,希望能夠在6個月到期後,賺到2%以上的利息。但是沒想到存單到期時,雖然有賺到利息,卻因為台幣驟然走升,匯兌損失就賠了10萬元。

不甘心認賠的Alice在理專的勸說下,將美元轉到當時匯率和利率都高的澳幣定存,希望能夠在6個月後,可以賺到4%利息,還能藉由澳幣升值,賺回在美元上的虧損。但是沒想到澳洲政府降息,澳幣走弱,存單還沒到期,帳面上的虧損至少有7%。眼見錢愈存愈少的Alice,不禁懷疑是理專欺騙她,還是投資外幣根本不會賺錢?



【富觀念】唯利是圖前,要思考隱性風險



在投資學上定期存款是一種無風險資產,因為到期有確定的利息收益,而且不用擔心違約風險。但是外幣定存卻有風險,儘管許多定存族都被外幣的高利吸引,但是卻忘記匯率波動,就隱藏了投資風險。

台灣是外匯管制國家,台幣兌美元的匯率走勢是由央行決定,但是央行對於匯率管制卻要看全球經濟變化。Alice並非洞悉全球經濟、可以預測匯率波動的外匯高手,因此貿然投資外幣,儘管賺到了利息,卻可能賠了匯差。
美國的外匯大師保羅·都鐸·鐘斯曾說「一般人有種錯覺,以為華爾街大戶能控制市場價格的變化。但是,外匯市場任何人都操縱不了。」既然如此,對於不瞭解外匯市場的一般投資人而言,投資外幣前,應該要三思,不能唯「利」是圖。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臨終制裁 不准好賭兒繼承

2011.11.03【聯合報╱記者呂開瑞 /桃園縣報導】
桃園縣郭姓男子一再向父親要錢還賭債,父親斥責「我死後你不能再分錢」,他回嘴「不幫你送終」;郭父傷透了心,臨終前叮囑「遺產不分給他」,過世後郭男真的沒送終,法院認定他不孝,昨天判不能繼承父親千萬遺產,由媽媽和弟弟繼承。
桃園地院家事庭法官鄭新後指出,不盡孝,遺產繼承權可能被親生父母剝奪,預立遺囑和臨終遺言可以制裁不孝的子女,讓兒女知道「遺產不是非給你們不可」。
桃園地院調查,郭姓男子(四十六歲)因為好賭,欠了不少錢,父親生前他就不斷以黑道追殺、會被埋掉等理由要錢,前後十多次,每次數萬元到卅多萬元不等,要不到錢就用髒話罵父親,連他自己的兒子都看不下去,要祖父別再給錢,結果也被持刀追砍,因兒子跑得快,沒被砍到。
八年前,郭男再開口找老父要了八十萬元,父親對他說「這是最後一次,以後遺產沒你的份」,他回說「那以後也不給你送終」,拿到錢後就消失。
郭父為了躲他,搬到小兒子家住,臨終前當著妻兒面前說「他不孝,以後遺產不給他」。今年五月間,老先生過世,郭姓男子未參加父親告別式。
郭的胞弟遵從父親遺願,以哥哥未盡孝,打官司確認繼承權不存在。法院審理時,郭姓男子未曾出庭,郭的妹妹作證說,哥哥沒工作又愛賭,連大嫂和兒子都是父親在養,哥哥找父親要錢時,又跪又哭又鬧,沒錢「什麼惡毒的話都講得出來」,甚至說「爸死了也不送到山頭」,父親傷心不已。
法官認定郭姓男子對父親有重大侮辱,忤逆未盡孝,雖然老先生沒留遺囑,但臨終囑咐妻兒「遺產不給他」仍然有效,判郭姓男子不能繼承遺產。

問答/不動產類轉移案 依總持有時間課稅

2011.11.03【經濟日報╱台南訊】
台南市善化區吳先生問:如所有權人將不動產贈與配偶,之後配偶又將該不動產回贈,該不動產又歸屬原所有權人,此不動產嗣出售時,該如何計算原所有權人之持有期間?
南區國稅局新營分局答覆:依令釋規定是類移轉案件,計算持有期間時,得將所有權人贈與配偶前持有該不動產期間與其配偶回贈後持有期間合併計算。舉例說明,甲君持有A屋已40年,99年1月5日將A屋贈與其配偶,100年1月5日配偶回贈A屋給甲君,甲君100年7月5日出售該屋,則甲君對A屋持有期間為40年6個月,已超過兩年,依法免課徵特種貨物及勞務稅。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接軌IFRS 科技業盯租稅風險

2011.11.02【經濟日報╱記者陳乃綾/台北報導】
距離明(101)年台灣企業首次採用國際會計準則(IFRS)只剩二個月。各企業評估IFRS轉換對企業影響,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KPMG)表示,科技業導入IFRS,將衍生跨國投資或交易的租稅風險,應考量多出來的租稅負擔。

圖/經濟日報提供

KPMG台灣所昨(1)日舉辦「科技事業導入IFRS應用實務」研討會,審計協理郭冠纓表示,稅務不確定性,可能會被稅捐機關要求補稅、剔除費用等。現行會計準則作法,稅務如出現問題,都是被核定後才入帳,但IFRS要求企業事先將這些稅務風險考量進去。
跨國經營的科技業公司最常有稅務不確定性,因為這些公司通常有移轉訂價的問題,而移轉訂價又是現今國際稅務的最大風險,包括母公司、子公司在國外的移訂調整風險也須考量。
郭冠纓說,許多公司在國外都設有境外存貨倉,雖只有進出貨,沒有實質營運,但仍可能被當地政府認定為固定營業場所,須在當地繳所得稅。因IFRS採合併報表,總公司往往會有所得稅漏估問題。
科技業的稅務風險,還會出現在企業併購時,商譽是否可在稅上認列,或投資抵減、免稅所得計算、非經常性費用(如非預期的賠償費)抵減等。估列這些稅務風險時,是要計算出未來預期可能需要支付的稅額。
郭冠纓指出,企業可比照IAS 37對「期望值」計算方法。例如一項投資抵減有五成機會會被剔除20%金額、有五成機會被剔除30%,這時就可以用加權平均方式計算出剔除25%的稅務風險期望值。
另外,IFRS認為土地增值稅為所得稅的一種。投資性不動產的增值稅,須列在損益;自用不動產則列其他綜合損益。
郭冠纓說,原來帳上的土地增值稅準備,未來須轉列在「遞延所得稅負債─土地增值稅」項下,原來在股東權益的重估增值,則轉到保留盈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