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任教的Alice是標準「逐利而居」的定存族,喜歡挑利息比較高的銀行往來。只是過去10年,新台幣定存利息平均只有2%,甚至金融海嘯時,利率還低到1%,讓Alice覺得定存都賺不了錢。
從不買股票、不買基金、自認為很保守的Alice就在「高利存款」的誘因下,將百萬台幣轉存美元,希望能夠在6個月到期後,賺到2%以上的利息。但是沒想到存單到期時,雖然有賺到利息,卻因為台幣驟然走升,匯兌損失就賠了10萬元。
不甘心認賠的Alice在理專的勸說下,將美元轉到當時匯率和利率都高的澳幣定存,希望能夠在6個月後,可以賺到4%利息,還能藉由澳幣升值,賺回在美元上的虧損。但是沒想到澳洲政府降息,澳幣走弱,存單還沒到期,帳面上的虧損至少有7%。眼見錢愈存愈少的Alice,不禁懷疑是理專欺騙她,還是投資外幣根本不會賺錢?
【富觀念】唯利是圖前,要思考隱性風險
在投資學上定期存款是一種無風險資產,因為到期有確定的利息收益,而且不用擔心違約風險。但是外幣定存卻有風險,儘管許多定存族都被外幣的高利吸引,但是卻忘記匯率波動,就隱藏了投資風險。
台灣是外匯管制國家,台幣兌美元的匯率走勢是由央行決定,但是央行對於匯率管制卻要看全球經濟變化。Alice並非洞悉全球經濟、可以預測匯率波動的外匯高手,因此貿然投資外幣,儘管賺到了利息,卻可能賠了匯差。
美國的外匯大師保羅·都鐸·鐘斯曾說「一般人有種錯覺,以為華爾街大戶能控制市場價格的變化。但是,外匯市場任何人都操縱不了。」既然如此,對於不瞭解外匯市場的一般投資人而言,投資外幣前,應該要三思,不能唯「利」是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