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存教育費 先縮減開支

2011/05/21 【經濟日報╱文/黃韋弼(CFP,富邦人壽、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會員)】
案例背景
30歲的新婚小倆口,預計明年生個龍寶寶,黃先生為科技公司業務,黃太太為公務員。兩人一年薪資約200萬元,目前與先生爸媽同住。
 
財務現況
兩人均已30歲,出社會也都六年多了,婚前理財觀念很簡單,賺到就花,銀行存款約50萬元。經過報章雜誌報導,了解子女教育基金規劃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如何起步,經過首次訪談中,發現黃先生喜歡3C產品,凡是新鮮電子用品,一定搶先買來嘗試。黃太太則喜歡逛街購物,鞋子、衣服每月一定收藏。了解兩人的消費習慣後,必須讓客戶了解理財目標的重要性。討論出,小孩從小到大教育費用約500~800萬元,這筆費用是不能省的,畢竟孩子都生得少,要贏在起跑點,肯定要給他最好的。
理財建議
黃氏夫婦年所得算是中上,只是沒有理財步驟與目標。就現況分析收入支出,每年約可強迫儲蓄60萬元,難道強迫儲蓄就可以達成目標嗎?事實上並沒有這麼簡單。因為理財目標看似只有一個,實際上隨著時間變化則有更多目標冒出,例如第二胎、購屋、退休規劃。還有另一個重點,科技公司業務一職,在這產業環境變動甚快的競爭下,是否能夠保持年薪維持140萬元,這都是值得注意的問題,因此理財規劃更顯重要。
 
現在500萬元子女教育基金,經過20年通膨2.5%來看,20年後實際教育基金將變成819萬元。若市場上選擇5%報酬每月儲蓄持續20年,則每月須存2萬元。換言之,一年一胎子女就須年存24萬元,兩胎則48萬元,夫妻兩人只剩12萬元為自己做退休規劃與購屋計畫。很明顯的,若是沒有預算,這些規劃到時候都將被打折,無法完成。
 
因此,除了擬訂儲蓄規劃,夫妻兩人也要改善自己的理財習慣。一般人習慣「收入-支出=儲蓄」,必須變成「收入-儲蓄=支出」,才會存下更多錢。例如每月夫妻兩人必須多存2.5萬元,勢必就從消費縮減開始,3C產品少買一些、旅遊費用減半,購物也減少,即可達到多存2.5萬元,收入支出比則變成0.56,代表可運用資金從原本60萬提高為88萬元。
 
看似複雜的目標,卻可透過簡單的觀念、方法來協助達成目標。理財目標短可三、五年,長可達20年,計畫永遠比不上變化。競爭環境的改變、賺錢模式也會改變,惟須每年與理財規劃師討論收入與支出的變化,理財目標的轉變等相關變動因子,才有辦法每年檢視自己的理財目標,進度是否超前或落後,該如何做修正。
 
就好比此案例,黃先生科技公司業務是否可以維持20年的140萬元收入,此乃一大問題。每人都應該居高思危,在環境好的時候,為自己多做準備,為自己多儲備萬用糧食,當有任何狀況發生的時候,才不會破綻百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