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高績效VS.低風險 勞退基金兩難

2011/07/11 工商時報 薛孟杰

為提高績效,勞退基金首創政府基金風氣之先,將1筆300億元委外代操案,改採「相對報酬」衡量。惟相對報酬需長期操作,績效才明顯,風險比絕對報酬制高,不僅考驗監理會操盤者能力、也考驗勞工耐心。

甫成立3年多的勞退基金,目前處於「收入遠大於支出」的「少年期」,資金快速累積,到5月底資產約1.2兆,每年還以1千多億元速度累積,每年近千億元的委外代操案,是國內投顧公司極重視的「大金主」。

勞退基金從97年中旬進場投資、到今年5月底止,累積收益835億,傲視其他政府基金,勞退基金雖佔了資金龐大的「便宜」,但監理會致力資產配置、分散投資風險也是原因。
只是,勞退金收益雖領先其他基金,但勞退基金有別勞保、退輔,採確定給付制,勞工退休金多寡與勞退基金收益息息相關,但勞退金績效與勞工預期仍有落差。

以去年為例,勞退金年度收益若均分810萬名新制勞退勞工,每人僅分得1,012元,前年好一點,744萬新制勞工,每戶可分到6,465元。

勞退金監理會也瞭解,這樣的收益,對勞工退休生活「根本不夠」,苦思其他提高收益之道。
例如,監理會考察各國勞退金運作後,發現許多賺錢大型退休金,收益都採「相對報酬制」,讓代操者不必太顧慮績效「達標」,大盤漲時可放手去追衝刺績效。但另方面,大盤萬一突然急轉直下,也可能跌更慘,所以監理會撥款時機相對重要,由於風險較高,其他政府基金迄今仍不願採取相對報酬制,勞退金監理會內部討論時,也引發委員正反意見激辯。

雖然監理會放眼未來,仍敲定小規模辦理「相對報酬制」委外投資,但挑選標的又花不少功夫,因為國內可採用指數工具不多,除大盤指數外,只有台灣50等ETF,但根據規定,勞退金投資個股持股比例不能超過10%,投資台灣50有顧慮,最後才敲定證交所編製的就業99指數。

由於相對報酬資金進場時機極重要,勞退金監理會雖已完成徵選代操機構,但迄今都還未正式撥款,仍持續觀察台股走向,擔心的就是相對報酬第一年績效未必亮眼,投入時機一定要謹慎,否則出師不利,勢必又將引發反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